关于我们 | 产品展示 |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该产品主要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各种污水的处理。
示性式[AI2(OH2)nCI6-n]m
2 引用标准
GB 191 包装贮运图示标志
GB/T 601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 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2 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3 化学试剂 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 6102 化学试剂 砷测定通用方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
GB/T 6678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9723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3 技术要求
3.1 外观:液体产品是无色、淡灰色、淡黄色或棕褐色透明或半透时液体,无沉淀。固体产品是白色、淡灰色、淡黄色或棕褐色晶粒或粉末。
3.2 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指 标 名 称 | 指 标 | |||||||
饮用水处理用 | 非饮用水处理用 | |||||||
液体 | 固体 | 液体 | 固体 | |||||
优等品 | 一等品 | 优等品 | 一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
相对密度(20C) ≥ | 1.21 | 1.19 | - | - | 1.19 | 1.18 | - | - |
氧化铝(AI2O3)含量,% ≥ | 12.0 | 10.0 | 32.0 | 29.0 | 10.0 | 9.0 | 29.0 | 27.0 |
盐基度,% | 60.0~85.0 | 50.0~ | 60.0~ | 50.0~ | 50.0~ | 45.0~ | 50.0~ | 45.0~ |
水不溶物含量,% ≤ | 0.2 | 0.5 | 0.5 | 1.5 | 0.5 | 1.0 | 1.5 | 3.0 |
续 表1
指 标 名 称 | 指 标 | |||||||
饮用水处理用 | 非饮用水处理用 | |||||||
液体 | 固体 | 液体 | 固体 | |||||
优等品 | 一等品 | 优等品 | 一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
pH(1%水溶液) | 3.5~5.0 | |||||||
硫酸根(SO42-)含量,% ≤ | 3.5 | 9.8 | | |||||
氨态氮(N)含量,% ≤ | 0.01 | 0.03 | 0.03 | 0.09 | ||||
砷(As)含量,% ≤ | 0.0005 | |||||||
锰(Mn)含量,% ≤ | 0.0025 | 0.015 | 0.0075 | 0.045 | ||||
六价格 (Cr6+)含量,% ≤ | 0.0005 | 0.0015 | ||||||
汞(Hg)含量,% ≤ | 0.00002 | |||||||
铅(Pb)含量,% ≤ | 0.001 | 0.003 | ||||||
镉(Cd)含量,% ≤ | 0.0002 | 0.0006 |
x6 = mn×10-6 / m×10/100 ×100 = mn×0.001 / m (6)
式中: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砷含量,μg;
m——试料的质量,g;
4.8.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完全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1%,固体样品不大于0.0002%。
4.9 锰含量的测定
4.9.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9.1.1 方法提要
在盐酸介质中,铝基体中的微量锰可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
4.9.1.2 试剂和材料
a. 盐酸(GB/T 622):1+1溶液;
b. 硝酸(GB/T 626) :1+1溶液;
c. 锰标准储备溶液:1mL溶液含1.00mgMn;
称取1.000g高纯锰(纯度99.9%以上),准确至0.0002g,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2mL硝酸溶液(4.9.1.2b) 和100mL水,加热溶解。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d. 锰标准溶液:1mL 溶液含0.01mgMn;
移取5mL锰标准储备溶液(4.9.1.2c),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用时现配。
4.9.1.3 仪器、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光源:锰空心阴很 灯;
火焰:空气一乙炔;
波长:279.5mm。
4.9.1.4 分析步骤
a.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6只10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3.00、6.00、9.00、12.00、15.00mL锰标准溶液(4.9.1.2d),再各加2mL盐酸溶液(4.9.1.2a),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GB 9723之规定测定吸光度。
以锰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 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约10g液体试样或约3.3g固体试样,准确至0.01g,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20mL盐酸溶液(4.9.1.2a)和100mL水。使试样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c. 测定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GB 9723之规定测定其试样溶液的吸光度。
4.9.1.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锰含量(x7)按式(7)计算:
x7 = mn×10-6 / m×100/1000 × 100 = mn×0.001 / m (7)
式中: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锰含量,μg;
m——试料的质量,g;
4.9.1.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完全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5%,固体样品不大于0.0015%。
4.9.2 高碘酸钾光度法
4.9.2.1 方法提要
在硫酸-硝酸-磷酸介质中,用高碘酸钾氧化显色,在波长为525mm处测其吸光度。
4.9.2.2 试剂和材料
a. 硝酸(GB/T 626);
b. 磷栈(GB/T 1282);
c. 硫酸(GB/T 625):1+1溶液;
d. 高碘酸钾(HG/T 3-1158):5.0g/L溶液;
称取5.0g高碘酸钾,用50mL水溶解。加入20mL硝酸(4.9.2.2a),用水稀释至100mL,摇匀。贮于棕色瓶中,有效期5天。
e.亚硝酸钠(GB/T 633):20g/L溶液;
f. 锰标准溶液:1.00mL溶液含0.10mg锰;
g. 无还原剂水。
在1000mL水中缓慢加入10mL硫酸溶液(4.9.2.2c) ,煮沸,加入2g高碘酸钾(HG/T 3-1158),再微沸10min ,静置冷却。
4.9.2.3 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
4.9.2.4 分析步骤
a. 工作曲线的绘制
(1)在6只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0、0.50、1.00、1.50、2.00、2.50mL锰标准溶液(4.9.2.2f)。再各加入15mL硫酸溶液(4.9.2.2c)、10mL硝酸(4.9.2.2a)、5mL磷酸(4.9.2.2b),稀释至70mL。加入10mL高碘酸钾溶液(4.9.2.2d),煮沸至出现红色,并保持微沸20min。冷却,分别移入已用于还原剂水(4.9.2.2g)洗涤过的100mL容量瓶中,用无还原剂水(4.9.2.2g)稀释至刻度,摇匀。
(2)在波长525nm处,用1cm吸收池,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各标准试液的吸光度A'0、A'1、A'2、A'3、A'4、A'5。
(3)在各容量瓶中滴入2滴亚硝酸钠溶液(4.9.2.2e),摇匀。试液褪色后,在波长525mm处,用1cm吸收池,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各标准试液的吸光度B0、B1、B2、B3、B4、B5。
(4)计算各标准试液的吸光度
A1 = (A'1-B1) = (A'0-B0)
A2 = (A'2-B2) = (A'0-B0)
A3 = (A'3-B3) = (A'0-B0)
A4 = (A'4-B4) = (A'0-B0)
A5 = (A'5-B5) = (A'0-B0)
以锰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 测定
移取10mL由测定砷*的保留液A(4.8.4.2),移入250mL锥形瓶中。以下按工作曲线的绘制(4.9.2.4a)中加入锰标准溶液以后的步骤操作,测出试样溶液的吸光度An。
4.9.2.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锰含量(x7)按式(8)计算:
x7 = mn×10-6 / m×10/100 × 100 = mn×0.001 / m (8)
式中: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锰含量,μg;
m——测定砷时试样溶液制备(4.8.4.2)中的试料质量,g;
4.9.2.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完全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5%,固体样品不大于0.0015%。
4.10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4.10.1 方法提要
在硫酸介质中,六价铬能与二苯基碳酰二肼生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可在较大吸收波长540mm处进行光度测定。三价铁离子的干扰可用碗酸盐消除。
4.10.2 试剂和材料
4.10.2.1 硫酸(GB/T 625):1+6溶液;
4.10.2.2 二苯基碳酰二肼(HG/T 3-964):2.5g/L乙醇溶液;
称取0.25g二苯基碳酰二肼,溶于94mL无水乙醇(GB/T 678) ,加入6mL冰乙酸(GB/T 676),摇匀。贮于棕色瓶中,放置阴凉避光处,贮存期3 个月。
4.10.2.3 磷酸-磷酸二氢钠溶液:
称取100g磷酸二氢钠(GB 1267)溶于450mL水中,加入40mL磷酸(GB/T 1282),混匀。
4.10.2.4 无还原剂水:见本标准锰的测定(4.9.2.1g)。
4.10.2.5 六价铬标准储备溶液:1mL溶液含1.00mgCr+6
移取10mL六价铬标准储备液(4.10.2.5)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用无还原剂水(4.10.2.4)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用时现配。
4.10.3 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
4.10.4 分析步骤
4.10.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6只10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1.00、2.00、3.00、4.00、5.00mL六价铬标准溶液(4.10.2.6)和50mL磷酸一磷酸二氢钠溶液(4.10.2.3)、2mL 硫酸溶液(4.10.2.1),2mL二苯基碳酰二肼乙醇溶液(4.10.2.2)。用无还原剂水(4.10.2.4)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显色10~15min。
在波长为540nm处,用1cm的吸收池,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以六价铬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4.10.4.2 测定
移取20mL由测定砷*的保留液A(4.8.4.2)移入100mL容量瓶中,以下按工作曲线绘制(4.10.4.1)中加入六价铬标准溶液以后的步骤进行操作,测定吸光度。
4.10.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六价铬含量(x8)按式(9)计算:
x8 = mn×10-6 / m×20/100 × 100 = mn×0.005 / m (9)
式中: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六价铬含量,μg;
m——测定砷时试样溶液制备(4.8.4.2)中的试料质量,g;
4.10.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完全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5%,固体样品不大于0.0001%。
4.11 汞含量的测定
4.11.1 方法提要
在酸性介质中,将试样中的汞氧化成二价汞离子,用氯化亚锡将汞离子还原成汞原子,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
4.11.2 试剂和材料
4.11.2.1 硫酸-硝酸混合液:
将200mL硫酸(GB/T 625)缓慢加入300mL水中,同时不断搅拌。冷却后,加入100mL硝酸(GB/T 626);混匀。
4.11.2.2 硫酸(GB/T 625 优级纯):1+71溶液;
4.11.2.3 盐酸(GB/T 622 优级纯):1+11溶液;
4.11.2.4 高锰酸钾(GB/T 643 优级纯):10g/L溶液;
4.11.2.5 盐酸羟胺(GB/T 6685):100g/L溶液;
4.11.2.6 氯化亚锡(GB/T 638):50g/L溶液;
称取5.0g氯化亚锡,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10mL盐酸溶液(4.11.2.3)及适量水使其溶解,稀释至100mL,混匀。
4.11.2.7 汞标准储备溶液:1mL溶液含1.00mgHg;
称取1.354g氯化汞(HG/T 3-1068),准确至0.001g。置于400mL烧杯中,加入200mL盐酸溶液(4.11.2.3)使其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盐酸溶液(4.11.2.3)稀释至刻度,摇匀。
4.11.2.8 汞标准溶液:1mL溶液含0.1μgHg;
称取10mL汞标准储备溶液(4.11.2.7),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硫酸溶液(4.11.2.2)稀释至刻度,摇匀。再从中移取10mL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硫酸溶液(4.11.2.2)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用时现配。
4.11.3 仪器、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测汞仪;
光源:汞空心阴很 灯;
波长:253.7nm。
4.11.4 分析步骤
4.11.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6只5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汞标准溶液(4.11.2.8)0、1.00、2.00、3.00、4.00、5.00mL,加水至40mL。加入3mL硫酸-硝酸混合液(4.11.2.1)和1mL高锰酸钾溶液(4.11.2.4) ,摇匀,静置15min。再滴加盐酸羟胺溶液(4.11.2.5) 至试液红色恰好消失,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在波长253.7nm处,以氯化亚锡溶液(4.11.2.6)还原后的试剂空白所产生的汞蒸汽为参比,测出以氯化亚锡溶液(4.11.2.6)还原后各标准试液所产生汞蒸汽的吸光度。
以汞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4.11.4.2 测定
移取10mL由测定砷*的保留液A(4.8.4.2)移入50mL容量瓶中。以下按工作曲线的绘制(4.11.4.1)中加入汞标准溶液以后的步骤进行操作,测出以氯化亚锡溶液(4.11.2.6)还原后试样溶液所产生汞蒸气的吸光度。
4.11.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汞含量(x9)按式(10)计算:
x9 = mn×10-6 / m×10/100 × 100 = mn×0.001 / m (10)
式中: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汞含量,μg;
m——测定砷时试样溶液制备(4.8.4.2)中的试料质量,g;
4.11.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完全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002%,固体样品不大于0.000005%。
4.12 铅含量和镉含量的测定
4.12.1 方法提要
在铅基体溶液中加入Fe3+,调节pH使其生成的絮状氢氧化铁沉淀将铅和镉富集。再调节pH值至11.5~12.0,沉淀中的铅转化成可溶性的盐,可与絮状氢氧化铁沉淀分离。用硝酸将分离后的沉淀溶解,形成的溶液含铁量为1000~1500mg/L,可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铅和镉。
4.12.2 试剂和材料
4.12.2.1 硝酸(GB/T 626 优级纯):1+1溶液;
4.12.2.2 硫酸(GB/T 625 优级纯):1+3溶液;
4.12.2.3 三价铁共沉淀剂:
称取1.000g高纯铁粉(纯度99.9%以上),准确至0.001g,加入50mL水,再加入20mL硝酸溶液(4.12.2.1),将其加热溶解。冷却后移入100mL溶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00mL含10.00mg铁。
4.12.2.4 氢氧化钠(GB/T 629 优级纯):400g/L溶液;
4.12.2.5 氢氧化钠(GB/T 629 优级纯):4g/L溶液;
4.12.2.6 铅、镉标准储备溶液:
称取1.000g高纯铅(纯度99.9%以上)和0.100g高纯镉(纯度99.9%以上),准确至0.001g。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50mL水,再加入20mL硝酸溶液(4.12.2.1)将其加热溶解。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00mL含1.00mg铅、0.10mg镉。
4.12.1.7 铅、镉标准溶液:
移取10mL铅、镉标准储备溶液(4.12.2.6),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1.00mL含100μg铅,10μg镉,用时现配。
4.12.3 仪器、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测定铅时仪器条件:
光源:铅空心阴很 灯
火焰:乙炔-空气
波长:283.3nm
测定镉时仪器条件:
光源:镉空心阴很 灯
火焰:乙炔-空气
波长:228.8nm
4.12.4 分析步骤
4.12.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6只5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铅、镉标准溶液(4.12.2.7)0、1.00、2.00、3.00、4.00、5.00mL和5.00mL三价铁共沉淀剂(4.12.2.3)、10mL硝酸溶液(4.12.2.1),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在波长283.3nm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照GB 9723之规定测定吸光度。
以铅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1)。
在波长228.8nm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照GB 9723之规定测定吸光度。
以镉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2)。
4.12.4.2 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约10g液体试样或约3.3g固体试样,准确至0.01g。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和10mL硫酸溶液(4.12.2.2),煮沸2min。冷却(如有白色沉淀应过滤除去),加入5.0mL三价铁共沉淀剂(4.12.2.3)。在搅拌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12.2.4),先生成红棕色沉淀又出现乳白色沉淀,较后,乳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只剩下红棕色沉淀,这时,停止滴加。将烧杯中的溶液和红棕色沉淀全部移入100mL量筒中,静置4h后将上清液全部倾除。再往量筒中加入100mL氢氧化钠溶液(4.12.2.5) ,混匀,静置2h。将上清液全部倾除。再往量筒中加入100mL氢氧化钠溶液(4.12.2.5)混匀。静置2h,将上清液全部倾除。滴加硝酸溶液(4.12.2.1),使量筒中红棕色沉淀全部溶解。移入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4.12.4.3 测定
在波长283.3nm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照GB 9723之规定测定试样溶液中铅的吸光度。
在波长228.8nm处,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照GB 9723之规定测定试样溶液中镉的吸光度。
4.12.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铅含量(x10)按式(11)计算:
x10 = mn×10-6/m × 100 (11)
式中:mn——从工作曲线(1)上查得的铅含量,μg;
m——试料的质量,g。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镉含量(x11)按式(12)计算:
x11 = mn×10-6/m × 100 (12)
式中:mn——从工作曲线(2)上查得的铅含量,μg;
m——试料的质量,g。
4.12.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完全差值,对于液体样品,铅不大于0.0002%,镉不大于0.00002%;对于固体样品,铅不大于0.0006%,镉不大于0.00006% 。
5 检验规则
5.1 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指标项目为型式检验项目。在正常生产情况下,6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其中相对密度、氧化铝、盐基度、水不溶物、pH等五项指标项目为出厂检验项目,应逐批检验。
5.2 聚合氯化铝应由生产厂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生产厂应保证所有出厂的产品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每批出厂的产品都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生产厂名、产品名称、类别、等级、净重、批号或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证明和本标准编号。
5.3 使用单位有权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对所收到的聚合氯化铝进行验收。
5.4 每批产品不超过10t。
5.5 按GB/T 6678第6.6条的规定确定采样单元数。
对于袋装固体产品,采样时应将采样器垂直插入到袋深的四分之三处采样。每袋所采样品不少于100g。将所采样吕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约500g,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玻璃瓶中,密封。
对于桶装液体产品,采样时应将采样器深入桶内、从上、中、下部位采样,每个部位采样量不少于50mL。将所采样品混匀,从中取出约800mL,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塑料瓶中,密封。
对于用贮罐车装运的液体产品,应用采样器从罐的上、中、下部位采样。每个部位采样量不少于250mL。将所采样品混匀,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塑料瓶中,密封。
在密封的样品瓶上粘贴标签,注明:生产厂名、产品名称、类别、等级、批号、采样日期和采样者姓名。一瓶供检验用,用一瓶保存8个月备查。
5.6 检验结果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中采样核验。核验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则整批产品不能验收。
5.7 当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发生异议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办理。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聚合氯化铝外包装上应有牢固清晰的标志,内容包括:生产厂名、产品名称、商标、类别、等级、净重、批号或生产日期、本标准编号以及GB/T 191规定的“标志7 怕湿“。
6.2 固体聚合氯化铝采用双层包装。内包装采用聚乙烯薄膜袋,厚度不少于0.1mm包装容积应大于外包装;外包装采用聚丙烯塑料编织袋,其性能和检验方法应符合GB/T 8946的规定。每袋净重25kg、40kg或50kg。
包装的内袋用维尼龙绳或其他质量相当的绳扎口,外袋用缝包机缝口,缝线应整齐无漏缝。
液体聚合氯化铝采用聚乙烯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25kg。采用双层桶盖,内盖扣严,外盖旋紧。用户需要时,液体聚合氯化铝也可用贮罐车装运。
6.3 聚合氯化铝在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避免雨淋、受潮;并保持包装完整、标志清晰。
6.4 聚合氯化铝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库房内。液体产品贮存期限半年;固体产品贮存期一年。